在一次次迭爬滚打中,在一次次摸黑前行中,中国的IT运维,中国的TOB数字化,正在趟出独属于自己的一条“长期主义”河流。
作者
皮爷
出品
产业家
年,Gartner曾做过一次长达6个月的调查问卷。
在这个主题为AIOps的问卷中,Gartner选取了家各行业头部的企业,针对其当下的IT架构来判断调研企业未来是否会加大对于AIOps的使用度,结果显示在家企业中,超过家企业表示,将会在未来4年时间里成为重度AIOps使用者。
调查问卷结束后,Gartner发布了年度智能运维报告。报告的标题是“智能运维AIOps真的来了,并且是趋势”,同时附上一组大概的预测数据:即在未来4年时间里,企业应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进行运维管理的比例将由5%提升至30%。
但人们的预测,往往是基于当下的认知。变数在此之中,也在随之发生。
根据最近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将有40%的企业使用AIOps进行内部管理,此外,更有59%的企业正在尝试接触并使用AIOps进行数字化管理。
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如果说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是什么,那么数字化无疑是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在此之中,运维则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份来自观研天下的数据分析显示,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国内IT运维行业始终保持超过15%的行业增速,其中年增速更是高达27%。
此外,从融资额来看,相较于其他赛道的“长期主义”,IT运维赛道更是资本在TOB布局的必选项,在年,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有25起,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
在数字化越来越落地的当下,智能运维已然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产业功课。如果说云原生、容器、数据库等一众底层技术模型构成着企业数字化的新骨架,那么运维则更等同于企业的新血液,帮助其串联起多个节点,让企业更为顺畅地跑通整个数字化模型。
但在价值的尺度之外,议论也更在滋生。几个经常被拿到台面上的问题是,在如今愈发复杂的商业环境中,AIOps到底在企业之中的落地怎么样?再比如在风口之后,市场对于这个站在数字化风口上的赛道的健康度评判如何?以及在对标ServiceNow之外,智能运维在中国市场有没有跑出自己的模式?
站在的年中节点,我们尝试着为这个行业做一次把脉。
一、疫情下的新曲线
“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我们这个行业是幸运的。”云智慧总裁刘洪涛曾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整个行业的增长曲线依然是非常陡峭的线性曲线。”
对IT运维赛道而言,这是一个在疫情期间不争的主基调。
在文章开篇提到的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和市场融资规模之外,更细部的变化来自身置其中的企业,几个核心的维度是企业产品的成熟度、企业扩张人数以及行业内新型企业的数目。
以云智慧为例,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家定位智能运维的企业人数从几百人增长到现在的1人,并建立起了成熟的ITSM产品框架。
这并不是偶然。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疫情黑天鹅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即在固有的线下商业模型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线上数字化当作未来几年发展的必要命题。
这种必要命题的核心表现则是企业对于数字化架构的建立。比如对于上云的需求,再比如对于数据库和PaaS层等诸多组件的选型。
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尽管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市场已几乎达到千亿(美元,下同)级,但仍然在以每年40%的幅度增长;此外,在PaaS层,根据赛迪的一份数据显示,在年,该市场增长率高达56%。
亮眼的数字背后对应的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大幅跃迁,但与此同时,一众IaaS层和PaaS层设施的接入也更为企业带来了烦恼。
以中间件管理为例,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基于敏捷开发的原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不同样式的中间件,将资源层和应用层进行有效连接,由此推动企业前端业务的迅速迭代。但众多中间件的引入尽管带来了流程上的加速,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弊端。对企业而言,如何有效管理中间件已经成了最大的企业管理难题之一。
一位头部银行的CIO曾明确告诉产业家,中间件管理现在已经耗费了他大量精力,影响其它决策的推进。
这是智能运维行业的机会。客观来看,在一众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之中,智能运维更等同于一个明晰流程的管家,可以让企业内部数字化机器的运转更加条分缕析,有的放矢,这不仅限于对资源层的管控,也是对企业的IaaS层、PaaS层(数据库等中间件)乃至前端的SaaS层进行更符合企业使用习惯的整理和“修订”。
此外,在管家之外,智能运维更承担着评估企业数字化健康度的角色。以云智慧为例,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IT系统故障的筛查和检测,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处理,让企业可以基于数字化设施实现最大化的价值释放。
不难看出,智能运维赛道的火热是必然趋势。即伴随着企业数字化意愿的稳步上升,相较于上云还是本地化部署,容器还是传统架构等等多选一的能力选项,智能运维一定是投身数字化浪潮的企业的必答题。
“我们对智能运维赛道的信心很足。”一位面向TOB方向投资人告诉我们,“这个行业是TOB领域的弄潮儿。”
二、统一运维,成为必答题
那么,具体来看,弄潮儿的具体表达到底是什么?
去年10月份,一份“智能运维分级成熟度模型”在运维行业广为流传,其将企业的运维能力分为从L0—L5六个级别。根据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企业基本都处在L2级别以下。
但尽管如此,市场对行业的认知在被迅速拉齐。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年甚至走进年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专业运维厂商的帮助。
而且,他们的统一诉求是全栈运维(又称统一运维)。
全栈,最早出现在IT技术侧,意为具备多种能力,对应能够解决前端后端所有问题的工程师。对应在智能运维领域,则是企业想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其解决现阶段所有IT管理难题的运维模型。此外,这个模型还需要能伴随自身的业务和企业增长。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目前的数字化能力分布来看,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一众大中型企业基于过往的IBM、Oracle、微软等国外服务商已经构建起了繁杂的数字化架构,此外,在不同的环节,如底层监控、数据采集等更是引入了大大小小的服务商,而全栈运维要帮助其完成的不仅是过往体系的梳理和能力再释放,更要帮助企业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IT能力闭环。
抛开能力建设不谈,单纯与不同企业内部的大大小小的服务商进行兼容,就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实现这种兼容,云智慧在过去几年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员,这也是这几年人员增长的核心地带。
根据市场资料显示,云智慧的服务模型是以帮助企业建立运维中台为核心,基于一个完整的IT运维中台,对其它企业原本具备的能力板块兼容,此外,更在底层数据收集、监控等环节帮助企业进行能力升级。
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必行之路。
从最早的传统DBA人工模式,到后来的软件厂商专项维护,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流程梳理一直是“多点开花”,并不顺畅。因为,一个从更大视角出发的全栈运维体系是企业数字化的最佳选项。
专业厂商的服务模式也在论证这一点。即在云智慧提出全栈运维的概念之后,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这个方向已然成为运维服务商的核心考校指标。
“很多大中型客户,将服务商具备全栈运维能力作为参与POC的基本门槛。”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我们,“现在哪怕企业只上一个监控环节,也会要求服务商帮他设计全栈运维的模型。”
三、,重估ITSM
在全栈运维背后,一个关键词显然要被重估,它就是ITSM。
从时间跨度来看,ITSM早在年前后就开始传入中国,尽管其使用标准是基于欧洲的ITIL体系,但在前后端一体的理念下,国内众多企业也开始了对于ITSM的推进。
“本质来看,ITSM是一种理念。即其想要实现的是IT部门和运营部门可以协作,基于微服务、容器等模式进行前后端的敏捷运行。”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