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存超创业的第三年,他调侃自己的变化是“胖了快三十斤”。作为幂律智能的CEO,他不搞独属办公室那一套,整个公司都在开放式空间办公,他的工位“小隐隐于”技术部门旁边,“对接很方便,转个头就能随时沟通。”
年轻、“很互联网”,是幂律给人的第一印象:“达达城”、“丹丹堡”、“沙沙寨”、“格格屋”、“哼哼井”、“加加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会议室名称是幂律成员之间的心照不宣。“公司很多都是理工直男,大家就干脆用魔兽世界的地名给会议室取名。”
涂存超个人的改变也是剧烈的,不只是技术派到商业化的思维转变,随着行业熟悉度的加深,组建的团队也在迅速壮大:从最开始个位数的核心团队到现在四十多人的规模,公司也从最初的海淀区清华科技科技园迁徙到了朝阳区。
纵观国内绝大多数的法律科技创业公司,都是由法律人主导,创业是出于对法律人痛点的了解;幂律则是行业的另类,它是行业内罕见的由纯技术出身创业者组建的法律科技创业团队,更像是一名“外部入侵者”。
清华毕业的前一年,涂存超开始决心创业,他拉上本科同班同学张天扬和实验室师弟郭志芃,以人工智能博士的身份进军法律行业。
张天扬、郭志芃、涂存超(幂律三位创始人)
理查德·萨斯坎德在《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里预言了法律的未来世界,“法律领域至少存在13种颠覆性的新技术”,这则预言吸引了这位硬核技术者。
“幂律”取自计算机领域常用的概率分布模型名称,对应的英文是PowerLaw。年幂律智能正式诞生,涂存超走上了用技术赋能法律的道路。
01.从AI到法律
撕下“清华学霸”“理工男”“技术派”的标签,涂存超的创业故事之所以为人所注目,在于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路”。
计算机专业有一个思维定式,“大家会觉得未来就是做程序员。”涂存超也不例外,本科时期就开始在HTC成立的创新实验室实习,后面陆续又去了搜狗、腾讯,“发现在大厂工作其实没那么有意思。”
明确的职业上升路径,意味着只能“成为大公司生产线的一颗螺丝钉”,热爱技术的涂存超无法接受这种有限的自由,唯有创业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理想。
年9月29日,北京幂律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诞生。而它的三位联合创始人依然还在象牙塔,等待着最终学业的完成。
虽然外界看待清华学子,或多或少都有天才滤镜,但涂存超创业第一站——融资,却是一场大型试错实验。
涂存超
彼时还在象牙塔的涂存超对于“融资”理解不深,“对于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业绩、什么样的方向能够匹配的估值,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第一次跟投资人聊,涂存超是一张白纸的状态,没有demo、法律方向里具体要做的形态也没确定,信心满满地报了一个很高的估值和融资,“感觉当时就被嘲讽了。”
几番寻觅,法律+AI行业的投资人寥寥,愿意了解这个行业的人也屈指可数。“行业面确实窄,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国外也没有可供对标的企业,都是初创企业在这片蓝海里试水。”
有清华计算机博士的实力背书,天使轮的意向投资人都是冲着“人”去的。四五个月里见了至少40位投资人,“当时一家律所有投资意向,但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到产品之后的市场投放,毕竟最终产品的市场面向还是律所,因此也就没有接受。”
也有一些纯财务投资机构只看好涂存超的团队。一位投资人是清华师兄,直言不讳地讲:“我非常不看好你们的方向,只能给一个较低的估值让你们去试试,等你们换方向的时候我们再来聊。”
思虑再三,涂存超还是没接受这笔投资,他有自己的考量跟顾虑:在初创阶段,纯财务投资机构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帮助不是那么大。“毕竟我们纯技术背景,完全没有任何行业经验,也希望能触碰到一些行业资源。”
后来,一个朋友向他介绍了华宇软件,作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华宇主要做对标政府端的业务,比如给法院、检察院、公安进行信息化系统定制。
华宇软件看中了涂存超团队的技术基因。法律科技创业的常见场景里,一般都是以法律人为主导者,技术作为辅助。而幂律的纯技术基因,让华宇看到了法律科技创业里的另一种专业性维度。
前前后后接触了差不多一两个月,沟通推荐也很顺畅,“还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资源上的帮助,包括对于行业理解的建议。”思前想后,最终在18年4月敲定了融资,那时候距离涂存超博士毕业只剩下一个多月。
象牙塔的时光终散场,身边的同学们各自奔向光明未来,涂存超与同班同学张天扬搬进了清华科技园创业大厦,以两个人的工位开始,新的可能在这里生长。
02.流动率近乎为零的团队
“刚开始真的就是招不到人。”九九八十一难,融资的第一关刚过,招人又成了拦路虎。
一开始的招聘需求就很明确:“初期只招每个方向的核心成员。一开始就招具体的研发,给人感觉就不一定靠谱;也没有专业的人来带,可能也留不住人。”
目标确定,涂存超照着模式从身边人下手。“比如说以前实验关系不错的师弟,觉得我人很靠谱,跟他谈一谈我对于行业的想法,看能不能把人员吸引过来。”
最早期的核心成员汇聚在幂律,都是同投资人的逻辑一样——“冲着人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涂存超的实验室师弟陈翱,早期对法律行业一无所知,“但他对我们团队有信心,认可我们的人,毫不犹豫加入进来承担起了整个后端研发的重任。”
也有大厂员工选择了幂律。另一位创始人张天扬的高中同学冯通,之前曾是的资深前端,出于对团队人员的认可,以大幅降薪的代价加入了这个团队。
早期的核心成员基本都是纯技术出身,还有一些团队成员曾是信息学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实践了大量的时间。
相似的学术背景让他们身上有种共通的气质,背着很大的双肩包,步伐很快,干净干练。无论年龄大小,都有股蓬勃的气质,聊起自己在做的事情,又有纯真的神情。
涂存超及其团队
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幂律,从最初的3人创始团队,到坐满70平米办公室的小家庭,幂律也在不断搬家中迎来40多人的大团队。
两年的扩张中,幂律的团队结构出乎意料的稳固,流动率接近为零。留住成员的途径除了“对团队有信心”,也有期权等物质保障。
幂律大家庭
幂律核心成员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工作并不是单纯为了钱,留住他们的还有不少主观因素:“大家是陪着公司一步一步从清华科技园、到中关村、到望京,对公司、同事都有感情,工作本身也对他有意义。”
03.
深潜进法律行业
刚跨入法律行业的涂存超,第一个尝试的方向就是法律数据库检索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法律检索数据库均是关键词检索方式,而通用领域早已经历了一次更新迭代。
以百度搜索与谷歌搜索两大搜索引擎巨头为代表,以前是关键词方式,现在已经升级为自然语义的检索方式。“打开百度,用语音描述一些问题,或者输入一大段文本描述,它都能知道你想搜什么。”
“但是法律领域还不行。”区别于传统关键词的法律检索,第一款产品SoLegal觅律检索,用NLP技术实现真正语义理解的智能检索。
与此同时,涂存超也在进一步的调研里看到:国外非常多大所都已经采购了律所知识管理系统,国内头部的红圈所也开始从国外引进知识管理的产品。
“我们判断知识管理系统对于高度重视知识、对外产出知识成果的法律行业,一定会成为律所的基础设施。而对于知识的处理和应用正是NLP技术擅长的。”
年5月底幂律开始研发MeBox,年3月正式对外推出。彼时国内常见的律所知识管理系统,主要侧重线下的流程线上化,以及对法律业务逻辑在系统里进行梳理。”
幂律在NLP算法基础之上,在知识管理上做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让技术真正能够帮助律所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
MeBox智能问答系统
目前MeBox的客户群体基本为律所,目前和植德与清律等20余家律师展开了合作。在植德试用MeBox的一个月期间,MeBox陆续迭代了4个版本,支持了同步盘云端编辑模式、邮件写信回复功能、邮件分组和附件转存功能、知识中心中的案件模板库、工时等功能。
客户对幂律最满意的地方就是重要用户需求的反馈和产品迭代速度。”无论是客户反馈的问题还是需求,都会快速需求确认、设计和评审,并投入研发。基本每周都会有小功能迭代,每两周会有重要功能迭代。”
04.
新产品与真痛点
今年五月,就在幂律第三次搬家的过程里,第三款产品MeCheck智能合同审查系统正式开始内测,并已经与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传统企业达成合作,进行落地。
一份合同上传后,左边展现合同架构,中间是合同的文本内容,右侧则显示具体的审查详情。对法律规定、规范性要求较为明确的问题,会精准匹配并给出正确答案;对笼统或表达多样性较强的问题,则会给出风险提示。
MeCheck
这次产品的促成来自一次搬家出现的麻烦事故。去年6月份,幂律告别清华科技园,搬到了中关村的世纪科贸大厦,并签订了7万左右的装修合同。
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平时的各种业务基本上都是以合同来体现,大部分合同的标的也就在几千块钱到几万块钱之间。“对于这些合同,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不可能花一两千块钱,甚至更高的价格,去找外部的律师,或者雇一个全职的法律来审合同。”
不过这次踩中了雷。“后来发现这个合同还是有审查的必要,因为合同里面没有约定消防验收条款。”消防验收没有通过,又花了几万块钱进行消防整改。
这段花钱买来的教训让涂存超思考其合同审查的必要性。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主,他们自身虽然有合同审查的需求,但无法支付律师审查的费用。涂存超从自身需求看到了广大中小企业主的需求痛点。
技术派尽善尽美的思维被扭转了过来,“以前认为合同审查是高难度的事情,而且一定要审得非常完美才有价值。后来发现,很多风险点的审查都非常适合机器来做,而且对于我们这种中小企业来说,只要能够帮我解决一些重要风险的审查,就已经比我目前的解决方案要好了。”
某种程度上,法律科技产品对标的并不是超过专业律师,超过专业法务,而是对标用户群。“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只需要比他现在这个解决方案做得好,这个产品就已经能够产生价值。”
从觅律搜索SoLegal、知识管理软件MeBox再到合同智能审查工具MeCheck,,涂存超不再只是单线的“技术思维”——知道什么技术能做出一款产品。他必须考虑更多:需要耗费的时间、技术对产品的提升是否能触及客户本身、以及该面向哪些客户群体。
目前,MeCheck已经与一些企业展开了项目合作,其中不乏知名大企业,“比如为一些便利店企业提供商铺租赁合同,以及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通用条款的审查、广告营销类合同的审查等等。”
从一张白纸到初具规模,涂存超对幂律的未来充满信心。
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我觉得跟两个因素是成正比的关系,一是人口的基数,二是整个经济的体量。”
当然,技术对于法律人的意义也并非取而代之的残酷淘汰,“技术适合解决的是那些标准化的服务,面向的是还没有获得法律服务的需求方的增量市场,许多非标的、个性化的、复杂的业务永远需要法律人来解决。”
法律服务需求方、机器与法律人的三方协作,就在不远的未来。
END
采写
卢卡
文章原载于金线法律视野
作者/来源:幂律智能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