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上海车展前夕,我结束了五年的跨界经历,从互联网行业重投久违的汽车圈。
彼时的汽车业,表面上与五年前,并无本质区别。
企业销量排行前端,无非是万年不变的大众、通用、丰田、日产、本田等巨头。而热销车型榜单上,虽然SUV更多了,但最为卖座的,依旧是那几款老面孔。
实在有点无聊,不是么?
不过,在波澜不兴的江面下,当时的汽车业,实则早已暗流涌动。
尤其是大批跨界而来的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一度以为,行业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
当“颠覆”、“重构”、“重新定义”成为最为时髦的话术,当新势力掌门更纷纷仿效乔布斯,套上毛衣,用极简风格打上连自己都不信的口号,一同为梦想窒息;
当大批“热钱”涌入到新能源、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一个个战略框架协议被签订,一个个工业园区被规划。稍为清醒理智的人,都能嗅到“大跃进”的意味。
而另一端,与新势力的高调相比,真正拥有深厚行业积淀的传统车企高管,则大多低调而谦恭。“改革”、“转型”、“二次创业”、“向新势力学习”,是他们最常表达的态度。
甚至私下里,这些传统车企的高管们,更透露出“野蛮人已在门口”的担忧。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一个个传统制造企业,相继在技术洪流的冲刷中倒下。
汽车业,又岂能独善其身?
海德格尔讲过:“向死而生”,而比海德格尔早了年的孔子也曾曰过,“未知死,焉知生”。
传统车企对行业变革的敬畏,对自身可能成为恐龙的焦虑,激发了行业新一轮的“技术爆炸”。
当我们的注意力忙于被新势力的酷炫概念所吸引,而忽略了传统车企又牵手了哪些真正掌握着行业话语权的零部件巨头;
当我们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