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联想中国发布了20/21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业绩。全财年,销量和销售额市场份额达到38.6%和41.6%,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连续三年打破历史纪录;第四财季,联想中国PC销量及销售额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7.5%和37.4%,增长势头极为强劲,成功打破了20年来联想在第四财季市场份额偏低的历史。
面对出色的业绩,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在业绩沟通会上表示,“离客户更近”、“领先的产品力”和“卓越的运营能力”是联想打造PC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作为PC龙头企业,联想中国并未停止优化与革新的步伐,不断调整运营模式,刷新PC业务的“新天花板”。
“离客户更近”奠定了联想直达客户的转型基调,“领先的产品力”源自联想PC领域多年积淀的创新能力,而“卓越的运营能力”是联想保持市场领先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三大优势,刘军总结称:“在前端,我们离客户更近,在后端,我们离上游供应商更近”。
离客户更近,是一切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离客户更近”,即建立直达客户模式,实现全链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转型。
在刘军看来,要想距离客户更近,就意味着转型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真正与客户沟通,了解消费者的喜好、需求并接受其提出的建议。在过去,联想PC按产品进行迭代升级;而如今,联想则根据客户的需求、痛点,来倒推为客户研发其所需的产品类型。刘军曾笑称,“自己的用户除了惯着,没有别的。”
为了能够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缩短前端到研发的距离,建立短链的研发体系,联想中国围绕不同客户群体,进行了不同模式的革新与深化。刘军介绍称,联想中国的大客户业务自年起推进变革,是第一个建立直达客户模式的业务。而在过去的三年间,联想中国又一次重塑了大客户模式的竞争力,变革为现在的“大客户2.0”模式。在过去一年里,联想中国区大客户业务PC销量市场份额达到55%,全年PC销售额市场份额达59.1%,持续高位突破,尤其在企业及教育领域,联想中国区市场份额超过60%,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业务(SMB)也在实施OneSMB变革,将Think和扬天业务合二为一。而在消费PC业务领域,联想中国区启动了直达消费者的ToC业务模式变革,建立起直达消费者客户模式。
在具体的落实中,联想中国建立了系统的客户旅程、客户管理体系,确保从研发、营销、销售到交付等各环节,联想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得以全方位提升。基于对行业的深度洞察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把握,联想中国区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成为PC市场份额高速成长的最底层推动力。财报信息显示,除上述大客户业务外,在20/21财年中,SMB的PC销量市场份额以30%打破历史纪录,PC移动工作站销量/销售额市场份额连续4个季度高增长,消费PC持续高位增长,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尽管市场的需求有上有下,将组织变成以客户群为单位划分后,市场份额正在非常稳定地提升”,刘军说。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在财报中得到了有效验证,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联想中国直达客户业务模式的领先性和价值性不言而喻。
构建强大生产能力,“离供应商更近”夯实运营优势
“在后端,我们离供应商更近”,是刘军对联想中国运营优势的精准概括。
“联想始终坚持做生产制造,目前有一半以上的产品是我们自己来做的,我们更接近上游供应商。而这让联想在整个供应短缺的年度,能够拥有更多的优势。”刘军说。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与因素,稳定的供应链成为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联想智能制造的自有工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目前,联想在全国拥有合肥联宝科技、武汉工厂和深圳工厂,即联想“铁三角”智能制造基地。通过自有工厂,联想实现了高效协同,通过严苛的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无论数据还是运营,都可视透明,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决策速度,以较高水平的生产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自有工厂是联想企业及产品实力的体现,也是联想智慧制造的硬核武器。
正是基于高效、稳定的生产能力,联想得到了产业上游供应商的有力认可,进一步保障了自己的生产能力,企业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加强,跑出了中国智造的“加速度”。在联想看来,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数字化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不仅关乎成败,更关乎未来。只有夯实供应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新阶段的增长蓄力。
例如,在疫情期间,全球性的供应链中断,生产停滞,但得益于智能供应链提供的有力保障,年3月,联想深圳工厂共生产了万台PC,创下建厂以来的最高定制化生产纪录;同一时期,合肥联宝工厂的单日/单周/单月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单月出货量甚至同比增长超过40%,达到.9万台;4月,联想集团包括武汉在内的国内生产基地更是实现了满产运营。
凭借先进的客户驱动模式和数字化优先的供应链,刘军对联想中国的发展充满自信和乐观:“联想中国能实现这样高速的增长,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联想自身的竞争能力。”联想中国的先进模式正在联想的各业务矩阵中应用显效,未来联想还将立足于行业的深度洞察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把握,不断超越“极限”,为客户赋能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