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我是社区晨报记者张翠玲,本期基层抗疫日记记录的是1张“血透病人转运流程图”简图和1张“医疗保障接单记录表”,由浦东新区周浦镇一名95后选调生在志愿实践中总结得来。学界人士在了解到基层这一做法后,点赞表示“这是来自一线的、对生命坚守的温暖力量,希望可以被传播,消除一些网上的误解”。近日,我拨通了汪雪滢的电话,下面是她的口述。
讲述人:汪雪滢(浦东新区周浦镇选调生)月1日星期一易位而思,为血透患者保障生命通道我是一名选调生,定岗在周浦镇。本轮疫情发生后,镇里火速组建了“90后抗疫突击队”,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随后便被火速任命为镇防疫办“医疗就医组闭环转运组”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另外名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对接全镇54个居村封控患者的就医需求。
汪雪滢随着封控小区数量的上升,封控小区内有就医需求的居民人数也越来越多,有些是常规就诊,有些则是人命关天,畅通他们的生命通道至关重要!
到岗首日,社工专业出身的我依旧有些“慌”也有些“懵”。“慌”是因为我感到服务“关键少数”,重任在肩,容不得丝毫差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懵”是因为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小白”,对于血透、放化疗患者的就医流程一无所知。
虽然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但是“望闻问切”的四字法是可以被贯彻的。第一天的时间先是“望”和“闻”,主要工作就是把就医群里我接手前的对接信息快速浏览、梳理。同时从当天所有的群信息中进一步了解工作的总体情况——封控管理中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常规性对策。但实际操作起来,仍有各种“缝隙”是摆在新手面前的“天堑”难以逾越。因此“小白”进阶之路的第二步便是“问”,不管是其他相关兄弟街镇的主要负责同志还是群内的老师都被我“骚扰了个遍”,在此过程中我也逐渐搭建起工作的框架和自身的定位:在疫情防控的医疗保障对接中,保证把所有信息都精准及时地传达到位。我在转告居委的时候,特别作了重要提醒:病人需要在48小时内有医院顺利接收,特别是第二次核酸最好提前一天做好,以免当天就医再做,哪怕加急核酸还是要等结果出来才行。
血透患者的生命是逐时计算的。4位封控病人中有1位情况最紧急,当时他已延期了天,提出就医需求时,他和家人的心情都十分焦急。在我的建议下,病人当晚加做了1次核酸,以保证他的核酸报告时间可以满足任何一批血透患者就诊的必要条件。此外,提前对接镇里的转运车在次医院等候“补位”,替补有可能排上队却到不了现场的患者。后来,这位患者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很顺利地做完血透归来!虽然这是个案中的非常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在工作中不仅要面对细碎的信息梳理和对接,还要面对电话那头传来的焦急情绪和不理解的质疑。易位而思,我在每一天深夜到家后都要再复盘一下当天的工作,思考白天遇到的问题是否能被解决?
月日星期二制“1图1表”,让各个环节顺畅衔接随着封控小区数量增加,每个封控小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封控患者提出就医需求,工作量也成倍增长。觉知仅靠人海战术、光低头死命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工作还得有章法、有巧劲。
防疫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很多,头绪很多很杂,而且往往都很紧急。但是我认为处理问题不是为了让问题不再冒出来,当一个哪里着火才“灭火”的“灭火队员”,而是应当寻求解决路径的不断优化,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能够跨前一步,提前筹谋,把风险控制在前端。特别是医疗保障工作,这些封控患者都是“关键少数”,我们合力要保障的是最底线也是最重要的生命健康安全。
“血透病人转运流程图”,汪雪滢制图基层社区的防疫工作,聚集了好几对人事物的关系,才使得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我们理顺关系还要应对好情绪压力。比如,居村工作者的社区防疫任务已然很重和封控患者一定要他们亲自排摸和沟通之间的矛盾;新增封控区域的突发性和血透的预约制之间的矛盾;基层防疫人员的高流动性和临时性,与需要防疫工作者立即上手且身负重任之间的矛盾。而镇防疫办在医疗保障工作中恰恰处于枢纽型的位置,问题上交或层层转发都应尽量避免,也更应充分发挥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将基层的需求、区里的口径、医院的就诊要求充分消化,一定程度上消解矛盾、推进工作。
居村往往是5-7个干部对应数千名居民,一旦突发疫情需要闭环管理,社区工作者千头万绪,忙于调度封楼、封小区,忙于安排核酸采样,忙于发布公告,忙于安抚居民……他们既没有时间,也难以静心消化大量的碎片化文字信息,而这张简图免去了大量文字转发,帮社区工作者拎出了封控患者血透这项工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从流程上规避了封控病人和居村、居村和镇防疫办、镇防医院之间的重复无效沟通,为社区工作者减负,也增加了封控患者的就医体验度。
此外,由于防疫志愿者流动性大,为了让可能出现的临时接手工作人员有台账和经验可参考,我还将自己这些天所接听并持续跟进的“健康热线”梳理成1张“医疗保障接单记录表”,形成常见问题解答的通用模版,供新人快速上手。
“医疗保障接单记录表”部分截图月日星期三一天接打超过个电话记者提出采访邀请后,曾问过我一天接打多少个电话?我一时答不上来,刚刚得空数了数昨天全天我手机里的通话记录,接打了超过个电话。
我和同事每天打电话打到手机发烫,只能戴耳机或开放外。此前,没有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