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年底,我迷失在家乡的小城上……10年后的今天,纵然背靠大树,但能走多远,还得靠自己!年是我创业失败的第一个年头,年是我满怀希望工作失意的第一个年头……历史似乎总有一些相似性。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下面这句话的?人不能在同一个时刻,遇到两个不同的自己!要来的终归要来,该面对的终归要面对,已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如果人能在不同的时刻遇到不同的自己,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年对我来说,总体是失意的,每每回想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漫遍全身....当然得失是共存的,没有必要放大些什么,也没有必要缩小些什么,一切都要淡然面对。一、工作回归B公司,一方面站在我的角度是遇到发展瓶颈,站在现在公司角度是无法为其再创造更高价值,拿着高薪却在舒适区里做着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这是一种双向浪费;另一方面B公司这边发出了邀请,综合原因这是当下最好的选择。1.初尝社群回归B公司后,电商还是原来的同事在负责,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起了社群,建立起了完整的商业模并且搭建起来整个社群体系。既然要做社群,那么如何来做社群呢?是自己全新摸索还是请教高人?事实上,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都有一套自己的框架或者说思维模型。首先,一件事值不值得做,我的第一个判断是“势”,也就是说符不符合当下市场经济的
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用雷军的话来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有飞起来。我是和年学习并且实践社群的,当时社群如日中天,我系统学习了直复式营销、若干方法论和积累了一点小经验。希望在B公司,抓住社群的尾巴,把公司的电商带上另一条赛道。然后,如果一件事情符合趋势、值得做,那么我就用下面这个框架或者说思维模型来思考。通过这套模型的思考,再结合逆向思维,初步制定一套操作框架或者说“打法”和执行计划。那么接下来就是一些比较细节层面的东西了……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但是也只是执行到第一阶段后就停止了。停止的原因不是因为亏了太多钱,而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第一:电商是独立财务核算的,当前没有任何的第三方收入,全靠工厂输血,我们要急于变现以维持电商的自我供血。那么对于亏损的社群来说,必须是需要停止了的。第二:由于我们是工厂,唯一的产品就是电动牙刷,但其只能作后端产品,而前端引流产品都需要外购或合作,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并且公司上下不太认可。第三:运营层面,我们没有铁杆粉丝或者说种子用户。就连第一批种子用户都是想通过以前老客户和公司员工朋友圈裂变获得,这就导致了第一阶段,第一次操作的结果非常难看。在这里,我相信只要通过再多几次的叠加,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种子用户,但是周期至少还要两三个月。由于电商在亏损,我不得不停止,从而转回电商这个千军万马的赛道里拼杀。2.重启电商年春节后,社群算是告一段落,然后马上启动电商的运营。一方面是由于春节后会有一周左右的流量大涨,我们要抓住机会顺势把唯一有点优势的产品推起来;另一方面是“造血”的客观要求。电商在推广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如预期那样,顺着春节过后的流量,单款产品迅速做到2万左右一天。推广虽然不存在问题,但是由于产品竞争需要我们把价格往下调,在后来一核算的时候,发现产生的利润抵不过综合运营成本。如果再继续这样推下去,意义也不大,所以我再次陷入了沉思。3.测试抖音时间来到了年4月,由于社群初尝失败,唯一有竞争力的一款产品利润不抵运营成本,加上去年计划上线另一款有点竞争力的产品至今遥遥无期……事实上到这里已经算是看到了终局。但是,我们都不甘心,我们作为工厂,竟然无法自我造血养活一个不到10人的电商团队。于是我继续寻找出口,这个时候目光便落在了内容之抖音上面。原因很简单,符合当下短视频发势的大趋势,再加上我系统地学习过抖音运营,算是基础入门级别的吧。抖音随便拿一点展开来说都能成一篇千万字的文章,我们的结局就是:在测试了一个多月后就放弃了。主要原因是以下三点:第一:抖音要想实现变现,即使是带货号也需要很长的周期,先不说我们能吸引多少粉丝,单是这个周期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可能有人要说可以找人合作带货呀!对的,我们尝试过在0利润的情况下,那些上百万的抖音号也带不动。不是产品不行,而是我们0利润了,价格也不足以引起消费者的冲动购买。第二:如果真正要想运营好抖音,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这样就必须要增加专业的人才,这不仅增长成本,变现依然是遥遥无期。第三:这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立足以电动牙刷这一行业,产品单一,公司明确表示当前情况下不可能为了产品而扩充其它类目产品线。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支持这种模式。当然了,这个结局在我们可接受范围内,因为本身就是以测试形式开展,算是小小摸索一下,但是错失抖音这样的发展浪潮,我内心是极度可惜的。4.启动内容经过了三次的调整,电商团队士气大受影响,当然也包括我对团队的影响力也在下降。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份,公司高层已经提出了解散电商团队,等待时机的想法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甘与希望,后来决定还是让我尝试一下内容,因为“人-货-场”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后来我调节了一下组织架构,增加了一位天猫运营和一位内容写作员工,而我专注于从小红书开始。在开始前,我依然一如既往,在系统学习小红书运营后,制定了发展框架和详细计划。总的来说小红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素人铺量→腰部扩散→头部收割。也许是经验有限,也许是低估了小红书,前两个阶段我一共规划了13万的预算费用,但是在我们推进到要部的时候,刚投了两个要部网红,一发现水太深,刷数据严重;二是根本没有转化,哪怕一单也没有。当然与我运营策划有关系,前两个投的网红没有把转化策划做进去,后面再想做的时候,公司已经不再支持了。这样小红书三阶段推广计划算是夭折了,只能通过“小红车”付费在推广。这算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做小红书的时候,我们一共养了12个小红书号,其中一个号在一个月内做到了15万粉丝,另一个号做到了6万粉丝,但是当内容改为自主创作的时候,我们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创作,让美工创作的三条视频,效果都非常差,后期就没有再更新,因为再搬视频这个号再被投诉可能就要挂掉了。在做小红书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当时我在想,如果这两个号用心运营,加持投入就有可能养成两个独立的大号。但是正如抖音那样,公司并不支持这种模式,因为一旦支持就意味着要投入短视频这方面的财力物力,但变现却遥遥无期。时间来到了9月中旬,所有抖音号都达到了金冠薯,然后进入了维护期,那么内容创作人员开始增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