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唸,学名叫寻氏肌蛤,属双壳纲,贻贝目。亦称海瓜子、薄壳,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的贝类海产品。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约17毫米,壳高约为9-12毫米,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的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足丝孔不明显。后缘圆形。两壳极膨胀,生长线及放射肋均细而均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足丝褐色,极细软,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
竹江孤屿,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山可垦,无田可耕。所幸东吾洋海产丰饶,因此“渔村水作田”。竹江人世代以耕海为生,本土出产的海产品,以蛎为大宗。清朝以来,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竹江人以海蛎、马鲛和乌唸生产为主要产业。据统计,当时每年自农历五、六月开始到九、十月,竹江海唸的收入在一、二万两白银之间。
民国版的《霞浦县志》是这样记载的:“竹江以海为田,网鱼种唸,赡养三百余户……。反映出清末竹江海唸生产的情形。竹江海唸的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唸”和“收唸”两个阶段。每年三、四月间,竹江村民从距离村子较远的泥埕上割取自然生长的唸苗,用小船载运到靠近村庄的海埕上洒种。等到乌唸可以收割的时候,村民们便以溜板(一种木制的讨小海工具)滑行于田中,用薄且锋利的刀贴着泥埕,将蔓生在泥埕上的乌唸割下来,装入竹篮中。然后寻找一处有水的地方,以足荡之,洗去附着在海上的淤泥,叫做退唸。
由于刚割下来的乌唸筋络连成串,因此要用3根尺余长竹制的、握手处弯曲的“唸绞”再三绞动,让筋缠在唸绞上并去除之。这样就使乌唸从筋上剥离下来,是谓绞唸。接着将乌唸倒入大锅蒸煮,使壳张开,谓之蒸唸。而所谓的筛唸,就是将蒸过的乌唸用竹筛筛之,去掉壳,留下肉(唸肉)。但筛过的唸肉中尚残留有微壳不能完全去除,于是将其浸在大木桶中,用竹笊篱旋转水上,使壳下沉而肉上浮,这就叫旋唸。唸肉的生产过程,程序复杂,甚为艰辛。真可谓“谁知盘中,粒粒皆辛苦”。
随着时代的变迁,亦伴随着现代海上养殖业的发展,竹江的乌唸生产已不如以往。从事这项辛苦劳作者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