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e技术解读支付宝新一代动态化技术架

如标题所述,笔者将持续更新《Cub技术解读》系列文章。本文为Cub系列首篇文章,后续文章笔者会更侧重于技术详解,包括不限于:Cub卡片技术栈一篇,Cub小程序技术栈一篇,质量KITE工具ACT一篇,性能优化一篇等。

背景

支付宝客户端的动态化技术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nativ+wb的hybrid模式,以wbviw为基石。第二阶段是实体组件模式,把html描述的组件和css样式信息映射到实体组件,并且把实体组件的事件传递到js层进行处理。第三阶段是实体组件+部分光栅化的hybrid模式,Cub是第三阶段的产物。

Cub起源于nativ页面的动态化诉求,产品形态表现于Cub卡片。随着小程序概念的出现,Cub融入了支付宝小程序技术栈,产品形态为轻量级的支付宝小程序解决方案(相对于使用浏览作为核心的wb小程序)。这篇文章是一个综述,也是Cub系列的首篇文章。

技术选型

Cub的准确诞生时间很难确定,大致在16和17年之间,比RN(RactNativ)晚上一年。Cub诞生的主要原因是nativ页面的动态化诉求。钱包改版的频率高,给研发的压力很大,于是想到把高频改版的页面动态化。RN和Fluttr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即业界优秀的科技公司是如何看待动态化这个话题以及它们的答案。起步阶段,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独立研发,自主可控。我们没有选择基于RN的开源代码来实现我们的动态化解决方案,也没有Fluttr公布源码后,切换到Fluttr。这么做是考虑到两点,第一点,技术栈的演进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希望被牵着鼻子走;第二点,开源项目的产品化成本并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不低;服务业务,技术克制。首先,我们没有足够能力和资源来支撑一个通用技术产品,服务于钱包业务是第一位的,简单说就是贴着业务走。其次,我们拒绝只求花里胡哨的技术dmo,把核心能力做好,把产品成熟度做好,考虑拿到业务价值是第一位的。

基于上面两个共识,我们的技术选型如下:

选择Javascript作为逻辑语言;选择CSS的某个子集作为界面描述语言;自绘制(txt/img/div/scrollr)+原生组件(input,animation,map,audio,vido…)的混合渲染模式。

阿里在前端的积累比较多,Cub选择拥抱前端,采用javascript和css是自然的事情。默认js引擎是quickjs。没有选择v8,有两个判断:v8太重,内存开销和库加载速度都不理想;Cub的应用场景大概率不需要v8提供的jit能力。我们额外引入了第三方的wamr作为wbassmby引擎,且在编译构建工具上支持javacript和assmblyscript混合开发。Fluttr开源后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在很多文章和ppt上都看到了“Fluttr完全独立于平台层的渲染管线的优势”表述,认为比RN映射实体组件的方式要高级很多。我们不认为Fluttr的渲染管线的性能优于操作系统的渲染管线,毕竟设备和操作系统可以垂直整合,利用一些设备特性。此外,是否自建渲染管线应该取决于业务诉求,而不应该盲目的追求技术。

Cub的自建渲染管线仅限于自绘制标签,如前所述包括txt/img/div/scrollr,使用平台层的canvasapi直接绘制在系统的viw上;如果某颗子树的标签都是自绘制标签,这颗子树会被“拍平”绘制在一个viw上。自绘制标签以外的标签都是用映射原生组件的方式,并且封装了统一的实体组件映射这些协议,提供给开发人员。目前Cub的业务场景主要集中在移动端,也简单尝试过往linux/rtos平台移植。如果后续业务逐渐扩展到linux/rtos,我们会考虑进一步完善自绘制,一个是把平台层的canvasapi收敛到skia,另一个是内置layr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