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材料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性材料,目前,99%的半导体产品和95%的太阳电池都由硅材料制造而成。自年以来,在国家光伏新能源绿色能源转型战略的政策驱动下,我国完整的自主供给的硅材料制造体系得以形成,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是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聚焦硅材料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为更好地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提供参考。一、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一)硅材料行业发展状况从行业发展态势看,在国家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驱动下,我国硅材料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硅材料制备领域不断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短短十几年打破了国外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垄断。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年我国国内工业硅消费量为万吨,同比增长16.4%,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贸易国;多晶硅有效产能达到27.6万吨/年,同比增加31.4%,基本实现了多晶硅进口替代;硅片的有效产能约为GW,同比增长22.3%。在光伏新能源行业大发展的带动下,硅材料行业获得快速增长,形成了完整的自主供给的硅材料制造体系。从行业门类和产业链看,硅材料行业归属于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涵盖了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检测与服务等环节,涉及材料、冶金、机械、化工、电气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新时期国家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用电子级硅材料,硅材料行业即将迎来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圆片的生产、销售、检测与服务的快速发展和电子级硅材料的技术创新突破。纵观我国硅材料行业发展,工业硅、多晶硅、硅片前十强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始终保持市场竞争活力,不断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和成本下降,对产业的产值贡献度超过95%。从行业发展模式看,硅材料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受电价成本因素影响较大,行业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目前,新增产能90%集中在具有低电价生产要素优势的新疆、云南、内蒙古、四川等地。国家光伏发电补贴退坡机制,加剧了硅材料行业企业竞争,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大企业集团抓住市场调整机遇并扩张产能,通过垂直一体化模式不断延长自身产品链,多晶硅产能规模在万吨级以下的企业基本退出市场,市场竞争进一步推动了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了行业重组,不同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逐步成为业内发展的主流模式,产业的集中度日益明显。从行业发展的特点来看,硅材料行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政策驱动特点。技术密集催生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行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技术迭代周期进一步缩短,行业发展呈现规模化、低成本、高质量特点。技术创新带来了人才之争,人才之争加快了人才流动,直接导致硅材料行业人才流动性和跳槽率高于其他传统行业。硅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高密度投资特点,受资本约束影响,现金流成为影响硅材料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须保证运行过程中有充足的现金流,才能有效控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作为政策驱动性行业,硅材料行业受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价格补贴、土地、金融、环保等政策的影响较大。从技术发展方向看,硅材料行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前端工业硅围绕环保、降本、提质的目标,加快了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关键技术、电炉烟气除尘净化技术的改造;光伏级多晶硅将在低成本和低能耗的颗粒状多晶硅生产技术上寻求突破,高附加值的电子级多晶硅将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支持下获得技术创新支持;在光伏级多晶硅后端处理、铸锭/拉棒到切片等环节中,连续直拉单晶技术和铸锭单晶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装备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向大规模、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同时,带动装备和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升级。全周期信息化智能管理技术在行业生产中将得到广泛应用,不断提升行业全生产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尤其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过程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RM(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研发、材料供应、资源调度、环境监控、设备管理、质量管控、库存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生产流程全信息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生产模式的叠加,不断推动着行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发展布局看,受电价影响,产业加快了由东部向西部的转移,西部及西北部成为工业硅、多晶硅的产业集中地,年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等西部地区多晶硅产量占比由年的41.4%上升到50%以上,新增多晶硅与拉直晶产能全部集中在内蒙古、四川、宁夏、新疆、云南。硅片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保利协鑫、基隆股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中环股份等14家企业,占国内硅片总产能83%的份额。(二)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课题组重点对硅材料产业集中化程度高的产业片区——四川、江苏、湖南、新疆、陕西、江西、内蒙古等地的38家代表型企业进行了调研,对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1.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从业人员岗位情况硅材料行业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各生产环节中的技术技能岗位群主要涉及材料选型、设备研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现场操作、工艺调控、产品品质控制、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生产设备维修、生产现场管理、产品销售及辅助生产岗位,其中,生产设备的操作、生产辅助系统、材料及产品的检验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单一,强调生产的服务性和规范性,新从业人员适合受过初级职业教育的中职层次学生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工艺调制、产品质量控制、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设备维修、生产管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较高,新从业人员适合高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设备研发对专业理论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从业人员适合工程应用研究生和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2.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结构情况根据课题组对硅材料行业代表性企业人才现状的调查发现(表1),从员工结构看,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是企业从业人员的主体,符合劳动密集型行业特点。从技术技能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来看,高职以下占比最大,为55.45%;高职占比29%;本科及以上最少,为14.19%。不同性质和不同区域企业的生产性人员学历结构也有差异,国有企业生产性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比民营企业高;民营企业员工中,高职以下学历占比最高。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从业人员学历高于西部地区企业。在不同产品类型的企业中,生产性人员学历结构也存在差异。其中,工业硅、硅片技术类企业重点强调生产操作的规范性,企业专科以下的人员在两类企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3%和66%;高职专科学生重点在生产管理、工艺控制、质量检测、设备维修、品控管理岗位,在两类企业中分别占比26%和20%;本科生负责工艺设计、设备改进、产品改进岗位,在两类企业中分别占比11%和11.43%。而多晶硅生产由于其技术集成度高、生产协作配合、安全环保要求高,对人的综合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也高,所以生产一线人员的学历,高职专科占比42%,本科占比18%,高于其他两类产品企业,如图1所示。从调查来看,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技能人员获得职业技能资格情况有较大差异。在传统的工业硅企业中,大多数技能人员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而多晶硅、硅片企业作为新兴产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渠道少,技能等级工种少,企业的一线技术技能劳动者中未获得任何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超过90%(表2)。硅材料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存在差异。近年来,受行业结构调整、自动化设备运用、环保的压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影响,工业硅企业普遍出现裁员情况,年龄较大人员减少,但企业老龄化总体趋势仍在缓慢延续,人才需求量相对平稳,处于消化现有人员阶段。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多晶硅、拉单晶/切硅片企业,其技术技能型人才招聘主要面向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偏年轻化,近80%技术技能人才的年龄在36岁以下(图2)。硅材料行业新增从业人员的来源多样。根据调查,硅材料行业生产企业从业人员中高职以下人员占85%,本科以上占15%。其中,新增高职及以下从业人员主要通过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途径获得,专业对口的如硅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的学生首先成为抢手人才;产业集中地企业无对口专业毕业生时,企业只能从有工科背景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中招聘,或直接从同行企业中“挖人”,这也是行业人才流动率高,尤其是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跳槽频繁的原因。非对口专业入职的人员根据岗位、起始学历的不同,由企业送入高职院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是在企业内进行“师带徒”培养,培养周期从6个月到2年不等。3.未来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据《中国硅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全国范围内从事硅材料生产的企业有多家,涉及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等不同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未来3年硅材料行业人才需求数量将持续增加,每年预计需要3.5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高职、中职不同学历结构人才需求比约为0.3∶0.55∶0.15,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见表3。从调研的38家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地区的企业来看,其人才需求情况如下:(1)不同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工业硅、多晶硅、硅片三类企业人才需求比为0.2∶0.4∶0.4,见表4所示。对于硅材料行业技术岗位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目前,没有对口匹配的专业,主要从相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高职层次满足技术技能岗位需求的专业只有硅材料制备技术和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中职人才没有匹配的中职专业来满足人才需求,主要由其他工科类专业提供人才资源。从对口专业培养服务看,高职硅材料制备技术专业面向多晶硅生产及工业硅生产等岗位,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面向单晶拉制和硅片切割领域,不同专业未来的人才需求量不同,如表5所示。(2)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对中、高职学历层次的技术技能员工需求最多的是生产运行、设备操作、销售、工艺控制和品质控制(质量)岗位,研发岗位的需求基本是研究生层次的人员,见表6所示。(3)不同区域的人才需求。年,硅材料行业人才需求集中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占比达60%,中东部地区人才需求占比为40%,见表7所示。4.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的需求变化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导致了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走访硅材料行业生产企业,深入岗位调研,发现相关职业岗位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发生以下新变化。(1)职业岗位变化对职业能力增加了新内容。工业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化管理和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生产技术岗位呈现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叠加的变化,职业岗位提出了工艺、设备、行业通识技术、跨专业技术复合发展的新要求;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企业管理结构扁平化,职业岗位不仅要求掌握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对生产现场的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人文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课题组通过调研整理了硅材料行业技术技能核心岗位能力的变化(表8),高职毕业生的培养需要技术技能型与基层管理型的工管教育融合,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岗位综合技能,而且要有能沉到生产一线去发展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只有这样,高职毕业生才有更多的机会被企业优先培养成为生产一线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车间技术管理员。(2)职业人才向“复合型”转变的新趋势。为适应硅材料行业新技术发展和产业智能升级,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由单纯的“技术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企业希望员工既了解工艺又懂设备原理与结构,能成为“人—机”复合体,既能根据产品生产需要进行设备和工艺联合调试,又能通过对设备的控制优化产品和工艺,既能操作设备还能排除常见设备故障。为此,企业希望职业院校毕业生除了本专业的技术技能外,能同时具备一定的机械自动控制原理、设备通信常识,除掌握工艺、设备、材料等专业技术知识外,更重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应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升级,要求学生在岗位上成为产品、设备、工艺、质量、生产管理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对职业人才提出了“发展型”的新要求。在调查中发现,企业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和学历层次,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