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企纾困缓解企业用工难这个产教融合基

今日,记者获悉,为助企纾困,缓解企业“用工难”“引才难”,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模拟版图工程师培养项目正式开班,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的近40名大四学生将在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左右的项目实训。

据悉,该基地由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国科科技打造,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这也是该基地自今年3月份的“数字IC前端设计师培养输送项目”之后又一个开班的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培养输送项目。以平台为媒,探索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基地致力破解集成电路产业从学校端到企业端的人才“孤岛”难题。

累计培训余人次

引产入教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以来,随着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IC产业产品创新和技术迭代较快,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带动了IC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技术的过快升级迭代也让不少高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IC产业前沿的应用技术,毕业之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IC企业的岗位要求。

高新电子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真正把产业的最新应用需求带入课堂,培养出能够马上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人才,包括今天开班的模拟版图工程师培养项目在内,基地的IC类项目老师将全部由集成电路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兼任。

据悉,该培养项目由基地联合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爱旗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明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电子信息企业以及本地相关高校共同推出。此外,基地还跟某军工院所、安恒信息、国科云漫等企业,共同推出了QT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培养项目。

运营方式上,基地、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提出用人需求,派出资深导师;基地对接企业的项目订单,进行岗位和技术分析,打造特色实训课程;高校再将学生送到基地进行培养。在实训期结束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学生可直接在企业入职上岗。

“经过我们的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能胜任岗位要求,能直接参与项目实施。”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直接输出即用型人才,这样的模式可以为中小企业节省深入高校大规模校招的成本。这样惠及学生企业双方的有机衔接机制,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等院校愿意主动参与到基地的运营中来。

截至目前,基地已跟50余家企业、2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累计培训学生余人次,并有余人与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瞄准缺口

计划每年输送名以上IC人才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年版)》测算:预计到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3万人以上。在此背景下,IC人才的“抢夺战”早已拉开。

本次项目班所聚焦的模拟版图设计,在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处于后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模拟版图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其质量直接跟芯片的性能相关。模拟版图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进行版图布局规划,承担模块(BlockLevel)版图设计、改进和维护等工作,最终产生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而在整个集成电路设计的过程中,还有数字验证、DFT设计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拥有规上电子信息企业家,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亿,增长24.2%,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而集成电路产业又是电子信息产业中足具战略意义的一块。随着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成长,集成电路设计岗位的缺口也逐渐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地成立以来,我们就不断主动对接成都高新区内电子信息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开班培养计划。”高新电子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基地还将围绕模拟IC设计、数字IC设计、模拟版图设计、封装与测试等集成电路核心领域开设更多的人才输送培养班,以人才“活水”持续激发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活力。

据了解,基地二期建设已经启动,预计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成都高新区IC产业输送到名即用型人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怡霏供图受访单位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