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三大误区
第一大消费误区:平台企业可有可无
当大多数用户正在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时,他们往往会更多地考虑要购买多少个摄像头,要竖立多少根杆子.然而,视频监控平台往往是由集成商安排的,而用户很少考虑该平台的行业,如何规划其服务功能.对于纯视频监控系统和视频采集点都比较小,只有几十个系统,这种方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当系统达到数十万条道路时,不考虑平台的规划是危险的.
一个拥有成百上千个点的系统会遇到很多业务管理问题,比如如何调用控制室中任何一个系统的摄像头?摄像机是存储所有的视频(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还是只存储一部分(这会导致大量视频的丢失)?哪些用户可以看到哪些监视点?视频数据是存储在管理中心还是在前端?该系统未来的扩展情况如何?如何添加新的业务功能?如果在系统规划中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但是一旦系统构建后发现某些功能设计不当或业务不可用,那么就不容易对系统进行更改.对于用户来说,投入大量资金只是为了发现业务特性不可用,一些人将不得不使用它,一些人可能需要额外的投资来重新发明它.
第二大错误:平台最好免费.
不少企业客户在建设大、中型项目管理或者通过数字化监控系统项目时虽然社会意识发展到了一个监控网络平台的重要性,但在中国实际需要投资或者进行研究项目设计方案设计时,觉得将钱花在摄像机或电视墙上才是"立竿见影"的,而购买服务平台总觉得没必要,总希望这个平台公司产品象征性收点钱或者可以免费白送最好.基于客户这样的心态,集成商在项目竞标时也往往为了迎合市场客户提供心理,不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报价,或者将价格折算到终端设备中,让用户眼不见为净.事实上免费的午餐不是将午餐本身画饼充饥应付了事,就是学生免费之后的收费陷阱.
平台进行产品设计真的不值钱吗?实际上这只是通过平台公司产品市场发展研究之初的一种畸形现象.从行业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网络终端技术产品的标准化、利润的透明化,摄像头、DVS已经供过于求,进入中国价格战了.而平台提供产品还没有成型的产品信息以及其他品牌,很有可能是方兴未艾、前途一片大好.从当前我国通讯服务行业的发展我们就可略知一二.通讯产品也是主要分为终端产品(如电话机、手机)和平台实现产品(如电信局机房的服务器或者使用移动的基站及服务器等),对比做终端的企业及做平台的企业管理就会发现,做终端其实是利润很薇薄、竞争很激烈的一个行当.当前,许多问题平台对于产品之所以是免费赠送,是因为其质量、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确实很难将价格水平提升.然而一旦数据平台相关产品结构变得越来越重要规范和专业,其价值也自然会显现出来.
那么,为什么有些平台会泄露或不引用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免费平台是由一个集成商或一些软件研讨会在短时间内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拯救"的.一些集成商,像普通软件,只使用少数软件工程师开发小程序,可以看到图像与摄像机,然后声称它作为一个监控平台.这种低成本的方法带来了平台特性少、稳定性差等问题.这里有一个与通信行业的比较:在通信领域,服务器平台开发通常需要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团队,并且需要多年的开发才能产生一个平台产品.这样可以确保操作的稳定性和操作的灵活性.由于需要连接数百、数千甚至数万个视频监控和采集终端,需要处理视频流等大量数据,因此视频监控平台在技术上与通信产品一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
第三个错误:国外品牌一定比国内好.
不可否认,当前网络视频监控技术产业中,有些企业产品如球机、矩阵等,国外对于某些世界级品牌在产品性能、稳定性上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但那主要是通过模拟监控产品的历史记录了.视频监控风险管理工作平台公司主要面向数字监控控制系统,而数字监控系统是这几年才快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国内和国外相关产品的起点相差不多,国产产品反而更加具有很多国外市场产品所没有的优势.
首先,中国市场巨大,监控项目要比国外大很多,相比中国一个城市几万甚至数十万个点的规模,国外的系统比较缺乏这种大型的实战环境;其次,国外的监控系统没有中国这么复杂的用户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等模式,系统往往结构较简单.
这种现象也反映在国内大型平台项目的实际市场情况中.仅从视频监控平台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如中国电信的全球视野,原网通宽视野定义的平台技术规格较为详细,而且还有厂商的测试,所有参与测试的平台厂商都是国内厂商,很少见到国外的大型监控平台产品参与中国运营商的网络测试.尽管外国制造商和供应商也希望利用中国市场,但数字平台解决方案往往是小型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中国市场大容量和复杂功能的需求,因为它们大多依赖模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