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蚂蚁消费信贷业务启动品牌隔离“花呗借呗”面临客群再细分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蚂蚁集团的业务整改正在进入关键期。
《中国经营报》记者今日(11月24日)从蚂蚁集团获悉,为落实消费信贷相关的监管要求,更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花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花呗将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专注于中小额。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更新为“信用购”服务。
在花呗之前,本月早些时候,“借呗”已经率先启动了品牌隔离工作,由银行提供资金的产品从“借呗”中分离为“信用贷”。蚂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未来这一工作将分批、逐步覆盖到更多用户。
而对于今年被约谈的13家平台金融公司,目前同样面临着“花借”(场景金融和现金贷)类业务的调整。当前蚂蚁集团对信贷业务的品牌隔离的处理方法,也给出了同业一些“抄作业”的方向。
自营业务与联合贷、助贷隔离
蚂蚁集团此次对花呗、借呗的品牌隔离工作,主要是对今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开业时一系列工作安排的执行。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于今年6月获批开业,该公司的一大使命即是按照整改方案有序承接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即花呗、借呗)。按照计划,自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起1年过渡期内,两家小贷公司实现平稳有序市场退出。
彼时,银保监会非银部相关负责人即明确,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此举主要是保证金融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时能够充分了解信贷服务提供者的名称,避免引起品牌混同。
本月早些时候,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据记者了解,“借呗”整改后,全部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出资的自营产品,将继续冠以“借呗”品牌;由蚂蚁和其他金融机构合营的联合贷,以及由金融机构独立出资,蚂蚁集团提供导流业务的助贷类服务,均将在“信用贷”页面展示。
而据记者了解,花呗品牌隔离后,完全由银行出资的业务划分进“信用购”服务,和花呗的免息期保持一致,并且仅可用于消费,不可取现。而联合出资类业务如何划分,蚂蚁集团方面尚未进行明确说明。
按照彼时银保监会表态,出于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的考虑,为避免客户过度负债、落入债务陷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应对承接的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强化关于借款人真实借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审核,对存在过度授信的,区别不同情形采取下调授信额度或不予授信等措施,总体信贷规模有所下降。
而据记者了解,近期已有较多花呗用户反映被“降额”。有用户透露:“一万多的额度已经变成一千,三万多的额度也降到了一千。”
对此,蚂蚁集团表示:品牌隔离后,大部分用户的花呗额度在1万元以内。“信用购”类服务的授信额度,则一般接近其原来的花呗额度。品牌隔离后,花呗将主要满足用户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信用购”则可以满足部分用户的更多额度需求。
客群面临再细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前端品牌隔离的背后,是否会影响到花呗用户的“出走”,又如何进行用户留存?
按照蚂蚁花呗公告,品牌隔离后,花呗、“信用购”服务在免息期、查账、还款等核心体验上保持一致。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花呗和“信用购”服务的付款顺序。由于“信用购”类型的服务额度更为充足,为保障用户体验,推荐用户优先使用“信用购”。
据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花呗的降额确实在进行中,一方面是蚂蚁自身在信贷业务主体切换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出清一些高风险用户,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贷款领域的流动性吃紧,当前市场上主要的大型助贷平台都面临着资金紧张,杠杆率受限前提下,分流用户也成为必然。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蚂蚁信贷业务的主体从网络小贷变成消费金融的过程中,资金成本、风险容忍度,反映到贷款利率价格,都会发生变化。但额度变化不是决定用户去留的关键,其场景把控和运营能力,仍是决定客户留存的关键。
事实上,目前花呗的品牌隔离仍在分批推进中。以记者为例,花呗额度尚未发生变化,信用购选项也尚未出现。前述知情人士即认为:将哪些客群留存在花呗,哪些客群推送到信用购,后端还需要精密的把控,根本上是对客群进行再细分,确保最优质客户不会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整改对其他13家主要平台金融公司的影响也是市场关切重点。近年来,在蚂蚁花呗、借呗之外,主要金融科技公司基本都推出了自身品牌的“花借”组合产品——其中花是消费分期(类信用卡功能),借是消费信贷。比如京东金融的白条、金条,苏宁金融的任性付、任性贷等,美团则是月付、生活费借钱组合……背后资金方同样是五花八门。接下来,主要平台金融公司如何“抄作业”也将成为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