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我们在进行鱼类混养时,为了“清杂除野”而不得不混养肉食性鱼类,比如鲶鱼、鲈鱼、乌鱼、鳜(桂)鱼、翘壳鱼等,但又怕混养的它们长大了后会伤害主养鱼。马口鱼恰好克服了这一困局,混养马口鱼最好,因为马口鱼是小型鱼类,既可以专吃野杂小鱼小虾,但又吃不了稍微大一点的鱼儿,因此,利用混养(套养)马口鱼来清除非养殖的小鱼儿,完全可以解决混养肉食性鱼类容易伤害主养鱼的担心和顾虑。
马口鱼是一种鲤科、马口鱼属的小型鱼类,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的凹凸处相嵌合,形如马之口,故名"马口"鱼,意指这鱼的口部像马儿的嘴巴。该鱼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马口鱼既是垂钓佳品,又是观赏原生鱼名品,也可美味食用,马口鱼特别容易上钩。在我国分布很广,从东北的松花江、嫩江到黄河干流的中下游及珠江水系均有马口鱼。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境内也有马口鱼。
(马口鱼:上下颌相嵌,呈现W形状)
生物学特性
马口鱼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的凹凸处相嵌合,形如马之口。眼中等大。侧线完全,前段弯向体侧腹方,后段向上延至尾柄正中。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马口鱼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雄鱼在生殖期出现艳丽的“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
生长习性
马口鱼俗称马口、桃花鱼、快鱼、跑鱼、大口蓝刀、大口扒等。马口鱼栖息于水域中上层,喜欢低温,偏冷水性,为肉食偏杂食性鱼类。马口鱼在自然界中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静水湖泊及江河深水处皆少见。性凶猛,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浮游甲壳类、藻类以及水底腐殖质为食,也经常会吃一些掉落在水面的昆虫。
(马口鱼---特殊口型)
马口鱼体重一般约50克,-克重的不常见,为小型鱼类,成鱼体长10~2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左右。马口鱼通常集群活动,常同鱲鱼(鱲,读音同“烈”,下同)一起出没。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臀鳍条显著延长,吻部、胸鳍和臀鳍上具有发达的追(殊)星,1冬龄即可成熟。3~8月间繁殖。此时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出现白色珠星,体色也更加鲜艳。
养殖
马口鱼的吃食非常凶猛,特别喜欢群体游动,因自身是小型鱼类,吃食的对象都是些小鱼小虾,可喂人工饲料。精养马口鱼,可亩放苗种-尾,商品鱼养殖亩产量大多在-斤,精养可达0斤及以上,市场价值高,多地目前市价一斤在五六十元以上。
马口鱼在自然界中,第一年生长较迅速,可达7-11厘米。在人工养殖下,它们不但抢食蚯蚓等荤饵,也吞食商品饵料等,更是池塘清除小型野杂鱼的良好品种,投喂饲料蛋白以35-40%为宜。
三种极其相似的中国原生鱼---马口鱼、宽鳍鱲、长鳍鱲:各自的特点以及分辨方法
马口鱼、宽鳍鱲、长鳍鱲(鱲,读音同“烈”)这三种鱼都是很相似的中国原生鱼,生活习性很相似,三种鱼(特别是马口鱼和宽鳍鱲)经常群集在一起,喜欢嬉游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雄性成鱼艳丽的体色,华丽的群游效果等深受钓友们的喜爱,又常作为中国原生鱼观赏鱼来饲养。
长鳍马口鱲(Opsariichthysevolans),又称长鳍鱲,斑纹呈条纹状,习性以及形态与宽鳍鱲非常相似,没有对比图片很容易会把二者混淆,宽鳍鱲的斑纹呈大斑块状,长鳍马口鱲的斑纹呈条纹状。这两种鱲鱼类和马口鱼的幼体相当相似,只有嘴型的区别。
宽鳍鱲,这种鱼和马口鱼极为相似,甚至连生活习性都一样(两种鱼经常生活在一起)。马口鱼和宽鳍鱲虽同为鲤科,但前者是马口鱼属,后者是鱲属;在颜色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鲜艳,在发情期的时候马口鱼也会变得很“艳丽”,只是稍逊于宽鳍鱲而已;在体型上,"马口"会偏大一些。
(宽鳍鱲)
马口和宽鳍鱲的区别,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嘴型。马口鱼的嘴特别大,而且十分有特点,下颚中间部分凸起,两侧凹陷,上颚又刚好相反,中间凹陷两边凸起,上下颚合在一起就像一个“W”字母。宽鳍鱲就没有这个特点了,相对于马口它的嘴巴比较小,也没有什么凹凸不平,只是嘴唇稍微有点厚而已。
欣赏:马口鱼戏蜻蜓!
(马口鱼戏蜻蜓)
(马口鱼戏蜻蜓)
(马口鱼戏红蜻蜓)
(刘文俊.07.07)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