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本书,悦读向未来系列分享七

北京手足癣医院哪个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每月一本书,悦读向未来”系列分享

开启一段震撼心魄的旅行

——评荐《战争与和平》

开发区分中心陆迪

近日,

中心党委开展“每月一本书,

悦读向未来”读书荐书活动,

我第一时间想到《战争与和平》。

在我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个理念,若就读书而言,任何经典之作都值得反复来读,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在任何时候读来都不过时的,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有所收获。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美好的生活环境里,在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全盛时期,用了七年时间,尽心竭力、专心专注而写成的史诗级长篇小说。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曾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推选《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写的是年至年俄国对拿破仑的几次战争,作者笔下的俄国士兵和人民英勇无畏,以高昂的士气和不屈的精神英勇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把对方逐出了祖国的疆土。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俄国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作者在小说中描绘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种种人物与风俗,在战争与和平这两种韵律不断交汇、浸染中,用精巧的艺术创造,对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描写。而在作品中不时穿插着作者的哲学观点,也引发无数后世读者的辩论与思考。

我推荐这本书有主要三个原因

NO.1

还原真味、再现精彩——优秀的汉译版本

《战争与和平》原著用俄文混杂法文写成。早在年,南星书局就出版了郭沫若先生翻译的汉译本《战争与和平》。此后,又有董秋思、高植、张捷等优秀翻译家的数个版本。我最近收藏并阅读的,也是我最偏爱的版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高植先生的汉译本。高植先生在翻译此书时,依据莫斯科国家出版局年版的原书翻译,翻译时借助了英、日文版,花费了双倍的精力完成,并且几乎全文翻译了毛德英译本的注释,这些注释含有大量关于托尔斯泰生平和与创作有关的信息,这是此版本的一大特点。高植的翻译即保持了原书的艺术风格,也力求文字生动流畅,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书的语境,进而更精确地反映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表达的观点。可以说,高植先生用汉语尽最大努力取“信”于读者,再现了原书的语言美。

NO.2

生动饱满、层次鲜明——精彩的人物描写

《战争与和平》一共描写了个人物。亨利·吉福德在其专著《托尔斯泰》中这样评价:“众多的人物每一个都有独特的生命。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像阳光,恒常而均匀,照亮了他前进方向上的一切。”

书中描写了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库图佐夫等历史真实存在的君主或著名将领作为参照型人物。这些人物能够折射出更宏观的潜在文本,在虚构的小说中起到了实指的作用,为小说的其他虚构人物赋予了厚重的历史真实感。这样创作使我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对此写法的借鉴,金庸先生也善于使用参照型人物,用历史真实烘托其作品的艺术真实。金庸武侠中的康熙皇帝、大理段氏、朱元璋等人物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小说的历史位置,提升了“武侠”的真实性。但有别于金庸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托尔斯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客观、更详细的描写,使作品展现更强大的精神张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尽量还原年战争的进程,托尔斯泰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亲自前往波罗底诺查看并绘画出战地的地形。

从人物类型上说,小说描写了三种典型人格,有物质世界的追求者,他们一心向往仕途名利,比如鲍里斯、瓦西里公爵;有精神世界的向往者,他们追求真理、探寻高尚,渴望得到内心的平静以及到达精神的彼岸,比如安德烈公爵和彼埃尔;更有生活现状的接纳者,虽然不断遭受着苦难,仍然选择和平的接受,比如卡拉塔耶夫。所以,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对立,那就是争名逐利与精神追求、安于现状与奋起反抗,小说中几大重要人物激烈的对抗、斗争、冲突常常伴随这样的思想对立,这种对立也帮助作者提出了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辨。

同时,作者也描写了“四大家族”——博尔孔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和库拉金家族中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与友情、冲突与纠葛,又在这样复杂的关系中得到精神的成长和洗礼。他们同时并进、同时发展,又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这类人物承担起使整部小说得以完整连贯的任务。

当然,最使读者喜爱的还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塑造。面容俊秀、意志刚强、性格果断、富有理智的安德烈公爵;感情冲动、心直口快、缺乏意志力但纯朴善良的彼埃尔;生命力充沛、性格可爱、闪着亮光的天使一般的娜塔莎……无一不是真实生动、跃然纸上。托翁创造的主人公仿佛有圣洁之光,拥有“爱一切”的伟大力量。正如英国作家艾略特所说:“从自我、事物和人际间超脱出来。”

NO.3

探寻真理、推波助澜——深邃的哲学议论

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小说中插入哲学议论有两个缺点,即叙事割裂与说教意味。前者致使文辞艰涩,后者则令人阅之不快。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却非一般的小说,他力求接近生活,耗费了很大的精力,真诚而准确地把震撼人心的情感保存下来。为了这一点,他不惜抛弃了小说的常规写法。

现在让我们阅读两则穿插在小说中的哲学议论。

当我们完全不了解一种行为(不论这是一种罪行还是一种善行,或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行为)的原因时,我们认为这种行为的自由成分最大。如果我们看到的是罪行,我们就急于想惩罚它。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善行,我们就赞赏它。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无所谓善恶的行为,我们就认为它最独特、最自由。但如果我们知道无数原因中的一个,我们就会看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我们就不会那么坚持惩罚罪行,不会那么赞赏善行,对貌似独特的行为也并不觉得那么自由。

我知道,生活上有两种真正的不幸:良心的谴责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大祸患,就是幸福。为自己而生活,只有避免这两大祸患,而今这就是我的全部哲理。

《战争与和平》中的哲学式议论一般处在章节的前端和小说的尾声。这种游离于故事之外,建立一个哲学主题的文法后来被米兰·昆德拉发扬光大,并总结成为“离题”写法——即“暂时甩开小说的故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借助抛出的哲学观点可以更明确地传达作者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调控手段,这些哲学观点时常打破小说逼真的幻觉,作家跳脱出小说叙述者这一角色,用自己真实的声音向读者展示他的思想。

这些哲学议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作者对自由与必然性、历史规律与民族生活、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等哲学问题的阐释。结合托尔斯泰的创作经历以及他所表达的观点,我能感受到作者非常需要一种自由而重要的话语权,从而实现他的观点输出、创作实验、作者评价及作者自由。从这个角度说,更像是托尔斯泰为了展示他的哲学思想,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古谢因诺夫曾评价:“托尔斯泰对哲学的贡献,不亚于他对文学的贡献。”尽管他的这一写法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视为“败笔”,但我认为作者厚重、深沉的哲学表达充满自信和力量,用尽心血把自己的内心深处分析透彻,在小说主人公的感受之外为读者呈现了一种作者感受,为小说作出了有益的补充。

结语

我欣赏这本书,因为它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民”,让我在工作中能够“维护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写作《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一直吸引着他的是“人民的思想”。小说的落脚点始终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这样的观念之上。作者极力突出战争中俄军士兵的大无畏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