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妹来源
大猫财经别人能买的保险,对你迟迟不开放。去投保,保险公司不收你这单。别人能买到的额度,你买不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很不幸,保险公司的大数据系统已经“嫌弃”你了。01拒绝你没商量之前我们聊过,有人专门薅医保的羊毛,住院骗保。其实保险公司也一样惨,每年保险公司们被骗走的钱有几百亿。想想,几百亿,多么巨大的数字啊。保险公司自然不会坐等被薅,所以,保险公司专门有一个部门做大数据风控,辅助核赔人员的工作,筛查风险因素,遇到问题单拒赔没商量,严重点的,可以送去坐牢。如今,这个大数据风控已经不甘居于幕后了,开始走向“前台”,提前发挥作用。它可以在业务的前端,保险核保时,发挥功效:●比如,最近光大永明在网销渠道推出的重疾险,接连有人因为“未通过我公司风险控制模型的审核,暂不能投保”;●比如,以免责最少、健康告知最宽松著称的瑞泰瑞和定期寿险,升级以后,也出现了北京地区的投保人,只能投保50万,这个保额距离万保额的上限差了一大截;甚至,大数据风控还能走得更前面一点:●比如,腾讯微保平台的产品,并不是人人都能买,有些人能看到产品并直接购买,有些人看到产品但需要预约,有些人甚至连产品都看不到。预约的结果就是有人等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投保了,但也有人却等多久也还是买不了。●同样的,阿里的支付宝平台上也有类似的事情在发生。比如有些产品在他的页面上就是看不见,比如前段时间“相互保”上线后,也有人等很久也无法加入。02它凭啥“嫌弃”你保险公司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做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依据,不会是随机挑人、看谁不顺眼就给个拒保的。当然,这些人里必然有“错杀”的情况,保险公司的风控系统出了偏差,导致不该被拒保的人给拒保了;也会有尺度过严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可保可拒,但保险公司最终选择拒保。错杀的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所有的系统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熟;尺度的宽与严,这就看保险公司的选择了,其实线下核保也有类似的情况,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核保员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核保结论。目前,保险公司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对外都是黑箱,具体它凭什么拒保你、不给你高保额,也不会给你解释。但从数据来源看,保险公司一定是综合了多方数据的:●比如,你的理赔信息,如果之前你跟保险公司拿过钱,而数据分析还没那么精细,哪怕你是意外受伤索赔了一笔,那也可能就先被划为高危因素了;●比如,你的医疗信息,医院就诊的、你刷医保卡的,目前电子病例已经铺开,以前保险公司想查谁可能是大海捞针,现在查的不要太轻松;●比如,你的财务情况、信用情况,上了老赖名单、征信记录有污点、官司缠身,这些都容易引发预警,尤其是大额保单。●再比如,你的保单持有情况,你的职业,你的购物记录,消费记录……反正,方方面面的信息,保险公司拿到了,具体用什么、怎么用、用得好,就是保险公司的事儿了。03大数据也是把双刃剑大数据挺有用也挺可怕的。不少巨头拿大数据给你画像,推你喜欢的物件,你爱吃的东西,你喜欢的歌,你爱看的剧……精准营销已经做得挺高级了。但有时候也挺吓人,比如有次上午跟同事聊天说中午吃点啥呢,有人说不如试试轻食,结果过会打开APP准备叫外卖,突然发现这个你第一次听说的“轻食”就出现在最前面时,猫妹真的没有惊喜只有惊吓。大数据被拿来做保险风控也好,卖保险也好,也是早晚的事儿。猫妹去年加保过一次,本来打算过几年再做一次加保,现在莫名其妙觉得有压力。谁知道哪个数据会被保险公司收集到并认为是高风险因素啊。所以呢,投保需趁早,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说之前主要是担心身体的健康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恶化,可能无法以最优的情况买到保险;现在是横空杀出个大数据,被保险公司拒保的风险又高了一些。但这也是个双刃剑。对个体来说,可能被拒保;对整体来说,保险公司的风控做好了,筛出的人群都是正常风险水平的,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赔付,反过来可以促使保险公司降低保费。对能正常投保的人来说,这是好事。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怎么保证自己一定能安全通过大数据风控系统的审核?所以,还是那句话,性价比再好的保险,你能正常投保到,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