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仪式现场。
7月21日,哈尔滨开放大学年度终身学习模范颁奖仪式在浦发大厦4楼会议厅举行。吕志清、胡守时、孙长雄、林国海、潘俊等5位冰城市民被评为年度终身学习模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专班、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荣获年度终身学习模范集体奖。吕志清、胡守时、孙长雄、林国海等终身学习模范还获聘为哈尔滨开放大学的客座教授。
如今,在建设学习大国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越加凸显,无论是自我提高还是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终身学习,它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
哈尔滨开放大学肩负着培育终身学习文化,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多年来汇聚培养了一大批立终身学习之志、行终身学习之事的人。他们坚守学习信仰,书山辟路,学海弄潮,成就自己,也照亮了他人,更丰富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在建设学习大国的征途上,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更加呼唤终身学习的理念。开放大学正是做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者,做终身学习方式的倡导者,做终身学习平台的搭建者,做终身学习资源的供给者,以服务培育终身学习者为己任是时代赋予的开放大学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我们共同期待在榜样的引领带动下,有更多的人在学习的路上昂首阔步,让我们的生活在书香的沐浴中越变越好。
吕志清:学习改变命运,我的经历影响别人重启人生
眼前这位自带光环的八旬老人,你可能想不到,他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他从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从事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他在65岁那年又挑战了“最难转型”,从研究了大半辈子的金属材料转向从未接触过的建筑领域,完全靠自学考取了国家级监理工程师证书,对社会继续奉献自己的余热。
吕志清,年出生于巴彦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二二一厂。吕志清主要负责氢弹成型工艺,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轻材料部件压制机理研究、工艺参数制定、模具设计及工装设计的全过程。吕志清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干就是30年,将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工作期间,吕志清多次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工委的科技进步奖。
退休之后,他拒绝过安逸的生活,想为社会奉献一些余热,于是选择了再学习。他在65岁时挑战潜力,且学习方向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完全不同,用1年时间靠自学考取国家级的监理工程师等3个证书,并作为上海交大建筑监理公司的金牌总监,监理过的项目在国家及省市多次获奖,也得到工程各方及公司同仁的一致认可和尊敬。
吕志清,终身学习的模范,他以“人生六十再开始”的精神激励和影响着身边人。仅仅“一面之缘”,吕志清也没想到自己的经历竟然让别人“重启人生”。两年前的一天,吕志清治牙时无意中聊起自己通过再学习考取监理工程师的事,同在一旁治牙的某银行行长听后很是钦佩,下决心学习他的精神,用一年时间考取了全国律师资格证。后来,他们成为了学习上的朋友。
今年82岁的吕志清依然坚持学习,“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想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胡守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Goodmorning,sitdownplease.”(早上好,请坐)。记者抵达胡守时老人家中时,他热情地用英文打着招呼,邀请记者一行人坐下。
今年88岁的胡老是哈尔滨开放大学级春季英语本科的最佳学员,如今仍然保持着每天阅读、学习4小时的好习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并为打造终身学习的人生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更是家风、学风传承的榜样示范,感染着后辈。
胡老祖籍四川,从小就热爱学习英语,高中毕业后参军,年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哈市第10中学,成为该校第一批英语老师。年,胡老走进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进修,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胡老先后在69中学、三联中学、47中学等学校担任英语教师。“我始终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要学的还很多。”退休后,胡老深感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有很大精进的空间。
年,71岁的胡老走进哈尔滨开放大学,成为年龄最大的学员。“我70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上学后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的英语演讲比赛,学习让我感到自己还年轻。”胡老渊博的阅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获得同学们的敬佩,这位“老同学”成了班级里的“香饽饽”,他通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Icookmybreakfastbymyself.”(我自己做早餐),每天6时,胡老会准时起床,吃过早餐后,他会抓紧时间练习英语听力。退休以来,胡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自律,每天上午、下午各两个小时的学习读书时间。在胡老心里,学习意味着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是自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长期坚持下来,才能体会到意义。他建议年轻人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nevertoooldtolearn,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将会是人生最好的收获。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胡老真正践行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也为年轻人做出了好的表率。
孙长雄:终身学习,坚守对一座城的挚爱
“作为一名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必须得学习,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我坚持终身学习。”拥有50余年党龄、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退休干部孙长雄,怀着对党的爱戴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不忘初心使命,退休后仍然坚持学习,用了10多年时间建起“哈尔滨对俄罗斯合作展览馆”和“一带一路公共文化文创科创博物馆墙”,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发挥余热、默默奉献,是学习型城市的信念坚守者。
他曾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哈尔滨城市文化贡献市长特别奖等诸多荣誉,年退休后的孙长雄想的依然还是为自己深爱的这座城再做些事。从年开始筹建,收集积累资料10多年,到年正式建成并开放,凝聚着老人毕生心血的“知识宝库”弥足珍贵——这个建在居民庭院里的“哈尔滨对俄罗斯合作展览馆”“一带一路公共文创科创博物馆墙”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分室内室外两个区域,展品余件,汇集“一带一路”数国多元文化元素和文创科创项目,既是一个博物馆,又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孵化创新基地。同时,建立了国际合作信息平台,引入外国专家和先进技术,为我市地铁、供水、石英矿等联系合作伙伴及对接项目。还打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书屋,无偿对社区居民等开放,供大家阅读学习。孙长雄认为,“积累无价,只有不停学习不断收获,才能积累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是还原,也是记录;是收藏,也是对话。一位古稀老人,凭借一己之力,建起了一座哈尔滨对俄罗斯合作展览馆。这是一位老人对城市的挚爱,是一位学者对城市希望的信念坚守,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对城市发展的歌唱。通过他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触摸哈尔滨历史的印记,感悟城市发展向前的不竭动力。
正如孙长雄自己所说,“终身学习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食粮”。
林国海: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时代呼唤大国工匠
他是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装配式低能耗建筑建造技术的奠基人,中国EPS模块低能耗抗灾建筑建造技术的奠基人,“特种建筑材料”省级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国装配式聚苯模块低能耗抗灾建筑建造技术奠基人,哈工大、北工大、哈理工、吉建大、山建大等20余所院校兼职教授……如此多的头衔也不过是林国海无比丰富的简历中的一小部分。
今年67岁的林国海虽然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他依旧肩负黑龙江省鸿盛建筑科学研究院总设计师(顾问)的担子,退而不休,不断地学习、实践、创新,用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创新、创造,开发出一个又一个专利,创造一个接一个奇迹,带领年轻一代为“中国制造”贡献着自己力量。
林国海年少时曾学过木匠,当过技术员也吃过不少苦,习得一身精良手艺。年他参加高考成为建筑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在建筑系统一线工作了40年的林国海,致力于房屋节能系统的研发和低能耗建筑建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将自主研发的余项专利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全部产业化和标准化。他主编了国家行业标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和省、市、自治区地方标准40余部,通过专利技术实施学科的方式在全国20余个省市建立60余座产业化基地。
在百忙的工作中,林国海仍旧坚持学习、充电,他深知要想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就要始终坚持学习。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始终充满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和事事尝先的激情,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林国海认为,优秀的大国工匠,要养成将本学科的知识和相关交叉学科知识通过不间断的技术集成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习惯,并做到知行合一和游刃有余,实现在产业链的前端示范引领,而不是在末端模仿徘徊。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开拓进取,“奇迹”不是行业大师们的专利,而是由执著者创造。
潘俊:学习像吃饭喝水一样,是生活中缺一不可的事
“学习对我来说永无止境,一天不学习就好像一天没睡觉,几十年的老习惯改不了喽。”哈尔滨开放大学副教授潘俊今年62岁,曾在学校执教近40年,开办哈尔滨开放大讲堂免费公益讲座20余年,并在网站上发布讲座视频近千讲,总点击量已超过万人次,成为学校面向社会的重要文化传播阵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潘俊也被百姓赞誉为“冰城开讲人”。
年,潘老师进入到哈尔滨开放大学从事电工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计算机、物理、电子……理科的专业我教过不少。”执教过程中,潘老师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其间他还曾到经济系任教,教授金融等相关学科。“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突破瓶颈。”潘老师喜欢研究哲学和学习方法,还曾撰写过一本名为《学习论》的教材。
为了将自己的所学传播出去,年,潘老师创办了哈尔滨开放大学“讲座”,面向社会开放,以传播各类先进文化为主题。“谁都能来听,校内校外的学生都可以。”公益讲座的名气逐渐传开,潘老师的课堂经常是座无虚席,因为受到大家的欢迎,讲座一周最多要开办四五次,还有不少全国各地的粉丝打“飞的”来听课。讲座也成为了哈尔滨开放大学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传播阵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成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
谈起自己的退休生活,潘老师说:“终身学习在我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感谢学校给我的机会,能让我最大限度创造出成人教育的价值。”在接受记者采访前,潘老师刚刚完成每天必做的“功课”,撰写一篇原创文章,这样的习惯一坚持就是20多年。“终身学习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有精神追求,内心永远都是光明的。”潘老师说,通过终身学习让生活自律,精神世界愉快、身心都健康,是他一直会坚持下去的事。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专班
坚守教育初心服务国家战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全班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55%,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30%,他们为一种信念聚在一起,即奋斗与创造。
“职业院校‘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专班”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合作、由哈尔滨开放大学承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的学习专班,是哈尔滨开放大学建设对外合作的平台、向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创新尝试,也是学校开辟全民终身学习新途径的重要举措。
这个专班“不一般”,“三大优势”响当当——
实力后盾。具有悠久的国际语言文化教学历史以及深厚的国际合作交流基础,最新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满足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及学历提升需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实力伙伴。国家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是国家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的探路者,为汉语推广的国际化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搭建新平台。
实力基础。拥有语言地域优势及丰富的远程、网络教育教学实践,与企业、院校合作办学实践丰富,正在向创新发展开放教育的目标不断迈进。
哈尔滨开放大学人文教学部教师薛慕雪说,很幸运自己既是开放大学的一名老师,又是专班的学员,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模范集体里,更坚定了自己要一直学习下去的信心,努力做到利用一切机会去主动学习,“大家在各自岗位上都很优秀,面对新的领域勇于挑战自我,如果不努力就会被落下”。
据介绍,专班成立于年秋季,面向全国各地职业院校招生,学员中教师人数占九成以上。学校创新式采取学习管家模式,一对一进行细致热情的教学指导和服务,还邀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大咖”开直播讲座。截至年春季学期,专班共有在籍学员人,学历层次分布本科44%、硕士51%、博士4%,职称层次分布中级39%、副教授27%、教授3%;已开设专业课程18门,多渠道多类型直播课30余次;今年上半年共计人参加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83.64%,远高于社会考生平均通过率。
专班主推“六网融通”开放学习融合1+X创新学习,在获得本科学历的同时,还有机会考取含金量非常高的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
坚守教育初心,服务国家战略,他们担当使命,蓄能再出发。
政府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他们是局级干部,但他们没有止步不前。风物长宜放眼量,他们通过终身学习修炼政德,以坚持学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知行合一,求知求学,真正做到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年,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为了培养具有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家开放大学在哈尔滨开设了政府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这个集体的35名学员均是来自哈尔滨市党政机关各委办局的局级干部,他们平均年龄55岁,学历均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其中3名学员具有博士学位)。
工作日,他们利用碎片化的闲余时间积极进行在线学习;周末,按照课程安排集中学习、听专家讲座、交流心得……就是这些百姓眼中的“大领导”“大忙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身体力行坚持学习,为推动哈尔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更科学、更有序贡献了智慧担当。
政府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形式新颖、灵活,虽然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这里不仅外聘老师,学员中也不乏各类优秀学者,学员客串当老师丝毫没有违和感。
作为政府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又身为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哈尔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的哈尔滨技师学院原院长(已退休)郎益夫教授有幸成为第一个学生讲座的主讲人。他与时俱进,以《蓝色国土》为题,阐述了我们国家当下面临的严峻海洋形势,主张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增强海洋观念,并从海洋的价值、新型能源可燃冰、海洋健康品开发、海洋深度开发、未来海洋技术等方面展现海洋开发的现状与前景。
郎益夫教授表示,“其实学习是一种习惯,在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的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候我们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谋求更好的发展或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储备。而现在这个年龄学习,更主要的是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让生活变得更有情趣,通过集体学习推动自主学习,在相互交流和鼓励中联络感情,碰撞出许多灵感,激发我们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贡献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