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说:请给我们谈美。他(注:先知亚墨斯达法)说回答说:你们到处寻求美,除了她自己做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到她呢?除了她做了你的言语的编造者之外,你如何能谈论她呢?——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关于《美》的诗篇开头。而先知亚墨斯达法,未尝作答,而是反问众人,何为“美”。于是,不同的人,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答案。既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亦是落地实际的践行说来惭愧,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所谓“老司机”而言,“审美疲劳”大概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美”的评判,都过于程式化、局限化——也难怪,举目望去,马路上跑着的汽车,绝大多数的确也是美得很千篇一律。没办法,前有“套娃”策略的成功变现,后有平台模块化、家族脸谱定势化的大势所趋,在规模效应以及效率优先的驱动下,现行产品的“审美观”符合消费人群的正态分布区间内,对企业来说显然是最优的选择。不过,这就是对“美”的妥协吗?当然不是。尤其是对于还处在做梦年纪的少年们来说,更加不是。在广汽研究院举办的“广汽设计大赛”的决赛现场,我们就看到了三位学子用智慧之笔,描绘了他们对于未来汽车设计之美的美好想象。今年广汽设计大赛的主题很明确,就是要畅想“广汽智能移动明星车型”,探索未来十年用车场景和移动出行新方式,洞察汽车未来智能化、新能源、年轻化等趋势。跟往年一样,经过层层选拔,广汽研究院为脱颖而出的选手安排了3个月的全流程
学习培训。最终,三名选手过关斩将,来到了总决赛的现场,展示其设计作品,并上台讲述创作概念,为大家勾画了未来移动出行新方式,诠释了他们对于未来汽车的畅想,以及对“汽车设计之美”的领悟。来自ArtCenterCollegeofDesign的于诗杰说:年广汽智能移动明星车型是重构之美。他设计的“GACC-H”,从用户停车难的痛点出发,创造性地重构了车与家的关系,将车作为能与家进行连接的移动空间,为未来出行生活画上想象翅膀。同样是来自ArtCenterCollegeofDesign的邱奕瑋说:年的汽车设计是交互之美。他所设计的“U-Ride”,从人类情感出发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色彩搭配,设置了共享驱动模式,三角形的造型大胆、前卫,为共乘交通系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情感交互理念。而最终摘得花魁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卢俊鸿则说:年,他要打造多元之美。他设计的“Jigsawurban”智能移动空间设计,跟邱奕瑋一样定位于公共交通,不同的是,他的“Jigsawurban”像拼图一样集多种使用空间于一体,让用户可以在车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设计之美,在这些年轻学子眼里,有了不同的色彩。事实上,不论对获得年广汽设计大赛总冠军的卢俊鸿而言,还是同样优秀的邱奕瑋和于诗杰而言,最终成绩其实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三个月里,对“设计之美”的全新认识——既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亦是落地实际的践行。不同于在大学象牙塔里的写写画画,他们来到了直面前端市场的研发企业里实践,从效果图到油泥模型,从数字建模到VR渲染,从色彩材质选择到硬质模型制作等课程实习,广汽研究院还组成了强大的导师团,手把手地带选手充分了解与体验了真正的汽车设计全流程。所以,你说他们的设计还只是凭空想象?不!他们可是从实际着手,要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面对各位评审和媒体“略显苛刻”的现实向提问时,他们也能够应付自如——甚至,还有市场调研的数据支撑!于诗杰的作品是为了解决停车难的课题而进行开发的产品,他特意搜集了洛杉矶地区的停车位数据。张帆眼中的设计之美,更是人才之美那么,作为主办方,广汽研究院又如何诠释“设计之美”呢?先来说点儿题外话。其实,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的设计实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以往,大家提及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总是觉得不论在设计创意上,还是在工艺品质上,都跟合资品牌有很大的差距。可现在再看,不少中国品牌早已摆脱了“借鉴”“山寨”的名头,而是纷纷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原创设计之路。而在设计领域首先受到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中,广汽传祺的GS4绝对算得上是一枚明星。在传祺GS4刚刚崭露头角的年,它就获得日本权威汽车设计杂志《CarStyling》的最佳中国量产车大奖,该杂志创始人藤本彰称赞传祺为“中国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也是最具国际化的汽车品牌”;随后持续的热销,更是让其在消费层面的市场表现中,同样受到了认可和追捧。这就不得不提将GS4的原创设计带到消费者面前的“大神级”设计师——张帆。其实关于张帆,我想已经无需多言,他此前在奔驰的传奇经历,他来到广汽研究院后着手开发的“爆款”产品,都已经广为人知。他对于汽车设计之“美”的想法,也完全地在他所开发的GS4、GS8、GM8等多款产品上进行了充分表达。那么现在,张帆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汽车设计师,而是作为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概念与造型设计中心主任,他在诠释“设计之美”时,也有了全新的角度。在广汽设计大赛现场,张帆即兴讲了一段话,我想或许就是他的答案:“广汽研究院正在以’走出去、引进来’两方面相结合来培养人才。”所谓走出去,广汽研究院鼓励和支持员工走出去学习、交流,比如选派员工到著名设计院校CCS(美国创意设计学院)深造、参加世界各地研讨会等。为汲取外界灵感,整合资源,广汽研究院与创意设计学院等高校开启深度合作,进行课题研究。而引进来呢,则是持续充实壮大广汽设计团队。张帆透露,广汽设计团队年底将达到人,“将有一位业界重磅人才加入广汽上海前瞻设计工作室,担任设计总监。”同时,将培养中国汽车设计人才视为己任,广汽研究院今年启动“传祺之翼”专项实习生计划,多名学子获得实习机会,由导师一对一辅导,并有50多个研发创新课题可以选择。近六年来,共有余名来自世界各地学子在广汽研究院实习,不少人成为了正式员工,其中到设计中心的就有近百名。的确,张帆作为广汽研究院设计团队的灵魂人物,一直都冲在产品设计的第一线。然而,一个团队要持续不断地设计、开发出受欢迎的产品,显然光靠一个张帆是不够的。在我们年初与张帆访谈时,他曾对记者吐露,他现在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指挥官”,组队作战,最终衡量的也不再是单独一件作品,而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因此,他对于“美”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培养和团结更加优秀的人才,才是广汽研究院源源不断输出“设计之美”的源泉。这一点,与广汽研究院院长王秋景的观点不谋而合。“汽车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王秋景表示,广汽研究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健全人才成长机制,加大经费投入,致力于推动自主品牌原创设计力量崛起,为能够将中国设计带向国际顶级高度而努力。“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诗篇《美》的最后,纪伯伦如是说。很显然,未来,广汽研究院将会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张帆”被大家所认识,而他们,也会从自己的角度,诠释更加丰富的“广汽之美”。——这,或许就是广汽研究院持续举办设计大赛的初心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11.html